当前位置:南方企业新闻网 » 产 业 » 证券 » 正文

“快速除牌机制”发威 长期停牌港股公司进入补救期

2025-08-15 08:06:27 来源:证券日报

今年以来,港股劣质股正加速出清。Wind资讯数据显示,按摘牌日期计,截至8月14日,年内有35家港股公司退市,其中,有16家被港交所强制除牌。同时,港交所官网显示,还有部分公司被上市委员会批准除牌,即将从港股退市。

港交所在2018年便推出了“快速除牌”机制。根据香港主板《上市规则》第6.01A条和香港创业板(以下简称“GEM”)《上市规则》9.14A条,主板上市公司连续停牌超过18个月、GEM上市公司连续停牌超过12个月,港交所将有权取消公司上市地位。同时,发行人未能维持足够的公众持股量、未能维持足够的业务运作或资产、不再适合上市等,港交所可发布强制除牌。特殊情况如财务造假等严重违规可被港交所立即除牌。

劣质股加速出清

整体来看,上述16家被港交所强制除牌的公司普遍面临业务运营不足、资产状况不佳、未能满足复牌指引、公司治理缺陷或财务违规等问题,分布在非银金融、软件服务、食品饮料等多个行业。其中,有2家公司为SPAC(特殊目的收购公司)。如VISION DEAL-Z,正式登陆港交所,因未能在规定期限内完成De-SPAC(与目标公司的业务合并交易),只能退市。

根据港交所规则,SPAC公司若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公告并购交易,则须暂停交易并启动退市程序。

8月份以来,恒大集团的除牌公告备受市场关注。港交所上市委员会决定从8月25日开市起取消恒大集团的上市地位。据悉,恒大集团虽将被港交所除牌,但其清盘程序仍在进行中,清盘人将继续推进资产变现和债务处理。截至今年7月31日,恒大集团已收到187份债务证明,涉及约3500亿港元(约450亿美元)的债权。

劣质公司被清除,有助于市场加速新陈代谢。自港交所2018年《上市规则》修改除牌程序生效以来,勒令除牌的数量逐年激增,在2018年至2024年期间,合计除牌数量达到211家,仅主板上市公司里强制除牌数量就超160家。

随着港股市场加速新陈代谢,也进一步推动港股市场整体流动性回升。数据显示,2025年7月份港股主板日均成交金额为2423亿港元,较去年12月份的1102亿港元增长120%。

“休眠”公司进入补救期

港交所官网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有多达90家公司已停牌3个月以上,处于长期停牌“休眠”状态。

在这份长期停牌公司名单中,既包括当代置业等地产公司。也包括诺辉健康等生物医药公司,其中,诺辉健康、联众国际的补救期最后期限在9月27日,当代置业、中原建业、上坤地产、浦江国际等18家公司的最后补救期是10月1日。补救期最后期限是解决问题并复牌的期限,而非递交复牌建议的期限。

相当一部分企业因未按时披露2024年年报而被停牌。中国恒大新能源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天誉置业(控股)有限公司、恒盛地产控股有限公司均在2025年4月1日被停牌。

这也意味着留给这些长期停牌的公司时间不多了,必须在补救期内按照复牌指引提交相关材料,否则将面临强制退市。那么,港股公司停牌后,如何避免退市?

一位专注于香港市场的律师告诉记者,港交所会在公司停牌三个月内刊发复牌指引,列出发行人在复牌前需符合的规定,并定期审查发行人公告、要求补充资料,最终由上市委员会决定是否除牌。在这期间,发行人的责任包括需制定复牌计划并定期披露进展(季度公告)、必须完全解决问题而非仅提交计划。

以8月7日被除牌的诺发集团为例,公司股票自2023年10月3日起已暂停买卖,因公司未能于今年4月2日或之前复牌,港交所可将其除牌。4月24日,诺发集团向上市复核委员会申请复核上市委员会的决定。7月25日,上市复核委员会维持上市委员会取消其上市地位的决定。

责任编辑:蔡媛媛
分享到:

相关推荐

从A到H浪潮涌起 今年以来港股IPO募资总额位居全球交易所首位

今年以来,港股市场已有87只新股IPO上市,IPO募资总额超2400亿港元,位居全球交易所首位。宁德时代、恒瑞医药、赛力斯等一批A股市值超过千亿元的龙头企业相继登陆港交所,成为A+H上市热潮中的主力军。截至11月11...【详细】

中国证券报证券2025/11/12

多家上市公司年底集中出售资产 “瘦身+增效”并行

临近年末,上市公司在盘活存量资产方面动作频繁。《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发现,近期近20家A股上市公司集中发布了资产出售、股权转让或房产处置公告,交易金额从数百万元到数亿元不等。从公告内容看,不少公司通过出售闲置或非...【详细】

证券日报证券2025/11/12

A股公司积极布局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

11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行动》白皮书。白皮书提出,随着新能源大规模发展,中国大力提升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和抵御风险能力,加快建设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详细】

证券日报能源2025/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