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南方企业新闻网 » 产 业 » 证券 » 正文

多家公司同日披露收到监管“罚单”说明了什么

2025-09-22 09:03:23 来源:证券日报

9月19日晚间,上海复旦复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7家公司披露收到监管部门有关调查处罚的情况,其中1家被立案调查,5家收到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1家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

9月份以来,已有20家公司收到监管“罚单”(包含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和决定书),这些“罚单”指向财务造假、资金占用、信披违法等违法违规行为,且不仅涉及上市公司,还包括退市公司。这再次给上市公司敲响了规范发展的“警钟”。

在笔者看来,监管“长牙带刺”、有棱有角,将对财务造假、资金占用、信披违法等违法违规行为保持高压态势。

财务造假、资金占用等是资本市场的“毒瘤”,严重侵蚀市场根基,一直以来都是监管部门严打重点。9月份以来密集披露的“罚单”中,超过一半涉及财务造假,其中2张“罚单”金额超过1亿元,进一步凸显监管部门“零容忍”和严监严管的态度,监管部门将坚定不移、毫不懈怠地铲除财务造假等“毒瘤”,维护市场秩序,营造风清气正的市场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监管秉承“退市不免责”原则,市场各方必须摒弃侥幸心理。

9月份以来,已有3家退市公司收到“罚单”:上海龙宇数据股份有限公司、亿利洁能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亿利洁能”)涉及财务造假被罚,恒立实业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则因未按期披露2024年年度报告被罚。这对退市公司形成有效威慑,重申监管部门对违法违规行为将“一查到底”,绝不会因退市而“翻篇”。而在公司被处罚的同时,相关责任人也被重罚,亿利洁能财务造假案中涉及董监高等“关键少数”多达29人,警示市场各个环节参与者都不能抱有侥幸心理,强化合规意识。

毫无疑问,监管正着力推动形成“优胜劣汰”市场生态,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监管部门以雷霆手段惩处、清除“劣币”,目的是呵护和培育“良币”,塑造“优胜劣汰”的市场生态。当财务造假、欺诈发行的公司被重罚甚至清理出市场后,其所占据的资本等资源将会释放出来,重新流向那些治理规范、专注创新的优质上市公司。同时,这也将引导投资者关注点从“讲故事”“炒概念”转向基于基本面的价值投资,重塑市场估值体系,使资本市场真正成为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晴雨表”。

目前来看,行政处罚依旧是投资者民事追责、刑事追责以及投资者索赔的重要依据,而立体化追责体系将进一步提高违法成本,切实维护资本市场公平正义。

也要看到,立案调查、行政处罚仍侧重于事中、事后监管,如何进一步加强事前监管,防患于未然,仍是资本市场面临的重要难题。后续仍需要监管部门完善制度设计,引导上市公司强化内生约束机制,压实中介机构责任,发挥市场监督力量,完善事前、事中、事后监管的综合惩防体系。

总而言之,密集出现的罚单向市场各方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号,监管部门正以坚定的决心和强有力的手段,塑造一个更加规范、透明、健康、有活力的资本市场,增强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

责任编辑:蔡媛媛
分享到:

相关推荐

家长质疑教培机构LingoAce逃避监管

“每天25分钟,欧美外教一对一,0基础娃带出英语思维。”近期,线上英语一对一重新在社交平台爆火。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后却发现,一家名为LingoAce、动辄万元一个课包的线上英语培训机构,虽然面向中国学生授课,但在销售课...【详细】

北京商报热点2025/11/12

我国药品监管持续优化 助力外企药物创新及投资

在日前举行的第八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全球药品安全治理与中国药品监管创新”分论坛上,药品监管机构负责人、国际组织官员、行业协会及知名药企代表等从全球药品安全治理和中国药品监管创新的角度,共同聚焦药品监管新形势,开展深度...【详细】

经济参考报医•药•健康2025/11/12

多家上市公司年底集中出售资产 “瘦身+增效”并行

临近年末,上市公司在盘活存量资产方面动作频繁。《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发现,近期近20家A股上市公司集中发布了资产出售、股权转让或房产处置公告,交易金额从数百万元到数亿元不等。从公告内容看,不少公司通过出售闲置或非...【详细】

证券日报证券2025/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