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0日,上海讯 —— 中国半导体领域迎来历史性突破!北京时间10月8日晚,复旦大学集成芯片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创新学院周鹏-刘春森团队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发表重磅研究成果,宣布成功研发出全球首颗二维-硅基混合架构闪存芯片,并将其命名为“长缨(CY-01)”。
这一里程碑式成果,标志着我国在下一代存储核心技术领域从“跟跑”迈向“领跑”,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底层支撑。
“长缨”问世:从实验室到工厂的关键跨越
早在今年4月,周鹏-刘春森团队已在《自然》发表“破晓(PoX)”二维闪存原型器件,实现了400皮秒的超高速非易失存储,创下迄今最快的半导体电荷存储技术纪录,比现有最快闪存快数百倍。
然而,从实验室的“单个器件”到可量产的“功能芯片”,一直是全球二维半导体研究难以逾越的“LAB to FAB”鸿沟。此次“长缨”芯片的成功,正是攻克了这一世界级工程化难题。
“传统CMOS电路表面如同一个微缩‘城市’,高低起伏;而二维材料薄如蝉翼,仅1-3个原子厚度,直接铺设极易破裂。”周鹏教授形象地解释道。面对这一挑战,团队没有选择改造成熟的CMOS产线,而是创新性地提出“长缨架构”,通过模块化集成和高密度单片互连技术,将二维存储核心与CMOS控制电路分离制造后再进行集成。
这一“不改造产线、只升级架构”的思路,不仅避免了对现有半导体生产线的污染风险,更实现了高达94.3%的芯片良率,远超行业89%的基准,为产业化铺平了道路。
三大颠覆性优势,直击AI算力瓶颈
“长缨”芯片的突破,远不止于速度的提升,更在于其对现有计算体系的潜在重塑:
1. 速度革命:400皮秒的存储速度,将数据存取延迟降至极限,有望彻底解决AI训练中“算力强、存储慢”的“存储墙”问题。
2. 功耗优势:二维材料的天然低功耗特性,可大幅降低数据中心能耗,为绿色计算提供新方案。
3. 兼容性强:直接嫁接现有硅基CMOS工艺,无需重建生产线,产业化门槛显著降低。
更令人期待的是,该技术有望颠覆传统的“内存-缓存-硬盘”多级分层存储架构。未来,一颗兼具高速、大容量和非易失性的“通用型存储器”或可实现,从而简化系统设计,提升整体效率,甚至推动冯·诺依曼体系的革新。
“源技术”突破,中国掌握下一代存储主动权
“这是中国集成电路领域的‘源技术’突破,使我国在下一代存储核心技术领域掌握了主动权。”周鹏-刘春森团队表示。
当前全球闪存市场年规模高达600亿美元,长期由三星、铠侠等国际巨头主导。“长缨”芯片的出现,凭借其性能的“降维打击”,可能直接改写产业格局,引发美日韩半导体企业的高度关注与技术反制。
产业化路径清晰,未来可期
研究团队已规划清晰的产业化路线图:计划在3至5年内实现百万量级集成,并建立实验基地,与产业界合作推进工程化项目,相关知识产权可授权给合作企业。
业界分析认为,“长缨”技术已形成“科学-工程-系统”的完整闭环,依托成熟产线,商业化前景广阔。未来,随着存储容量从Kb级向Mb、Gb乃至Tb级扩展,该技术有望应用于AI服务器、高性能计算乃至消费电子领域,真正实现“让二维闪存成为AI时代的标准存储方案”。
从“破晓”到“长缨”,短短半年,中国科学家以“中国速度”完成了从原理突破到工程实现的壮举。正如其名寓意——“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颗诞生于中国的芯片,正握紧改变未来的“长缨”,在AI驱动的存储变革前夜,昂首立于世界之巅。
当乘用车市场步入新能源的下半场,商用车也迎来新能源化拐点和全球化爆发期的关键时刻。两年一届的中国国际商用车展览会11月10日至13日在湖北武汉举行。比亚迪、一汽解放、东风股份、中集车辆等厂商的23辆新车在展会上全球首...【详细】
近期,A股市场中“四力”概念(即算力、运力、存力、电力)持续活跃,成为各方追逐的焦点。笔者认为,“四力”崛起是技术变革与资本的同频共振。从技术角度看,这是AI技术飞速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资本角度看,A股“科技叙事”逻辑...【详细】
为期4天的第四十一届阿布扎比国际石油展近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国家会展中心落幕。本届展会以“能源·智能·影响力”为主题,聚焦能源转型、智能技术应用与行业影响力提升,设置人工智能与数字化转型、脱碳、海运与物流,以及化工与低...【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