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泉州城市跑道上,阿斌、大强、大雷三位中国跑者刚结束10公里测试,鞋面上还沾着露水。"这双新款的前掌支撑得再调调,刚才过石板路时有点硌脚。"大雷蹲下身捏了捏鞋底,语气里带着跑者特有的较真——这是他们每周雷打不动的"户外测试会",也是三位从"资深跑者"转型"造鞋人"的日常。
从年初RUNM跑鞋旋风PRO圈里内测,到如今产品发布即火,RUNM这个诞生于国内巨头安踏和特步总部隔壁楼的品牌,成了"中国智造"的又一个鲜活样本。近日,本报记者走进他们位于泉州晋江的研发中心,听这三位普通人聊聊:为什么要在"跑鞋红海"里再闯一条路?
记者:三位都是资深跑者,当初怎么想到要自己造跑鞋?
大雷(RUNM技术负责人):说起来挺简单,就是"自己穿得不爽"。我们仨是跑友,经常一起参加马拉松和越野赛。2023年去国外比一场山地赛,我穿的国际大牌跑鞋,在碎石坡上跑了30公里,膝盖疼得差点退赛。回来跟他们两个吐槽,才发现大家都有类似的经历——要么是鞋太硬磨脚,要么是价格虚高,动辄上千块,普通跑者根本舍不得常换。
阿斌(RUNM市场负责人):那天我们在赛后聚餐,大强突然说:"咱们跑了这么多年,知道脚最需要什么,为啥不自己造一双?"其实我们都懂,国内不缺造鞋的技术,缺的是真正站在跑者角度的设计。就像有人说"最好的厨师一定爱吃",最好的跑鞋,也该由懂跑步的人来做。
记者:从"跑者"到"造鞋人",最难的坎在哪儿?
大强(RUNM产品负责人):最难的是"把脚感变成图纸"。我负责脚型适配,一开始采集了10万组人脚型数据,发现我们的足弓高度、前掌宽度跟欧美人差异很大,照搬他们的鞋楦肯定不行。有次跟工厂的老师傅聊,他说"鞋要合脚,就像穿鞋得跟着脚型走",这话点醒了我们——不能光靠数据,得懂"脚的语言"。
大雷:我们真在工厂车间住了三个多月。老师傅们有套"敲鞋测软硬度"的法子,用小锤子敲中底,听声音就知道弹性够不够。我们把这老手艺跟拓扑算法结合,一点点调,硬是把缓震材料的效能提了40%。有天凌晨三点,测试的鞋样终于达到预期,三个大男人在车间里抱在一起笑,现在想起来还挺傻的(笑)。
记者:品牌能快速爆火,是不是跟国内完善的产业链有关?
大雷:太重要了。我们就在世界的鞋都,中国一半的跑鞋产自于这里,你看安踏特步都是我们邻居,从鞋面布料到鞋底橡胶,周边50公里内就能找到优质供应商。我们跟一家本地布料厂合作,用改良的涤纶纱线做鞋面,又轻又透气,成本还降了15%。更关键的是,国内工人懂鞋,比如贴鞋底的工序,有经验的师傅手艺比机器还准,误差不超过1毫米。
大强:现在厂里的300多个工人,八成是周边地区的,不少是以前做外贸鞋的老师傅。他们说"做咱们自己的品牌,腰杆都挺得直"。前阵子有个工厂阿姨拿着孙子穿RUNM跑鞋的照片来办公室,说"孩子第一次参加校运会,穿我们自己厂的这鞋拿了第三",听得我们心里暖烘烘的。
记者:品牌火了之后,还保持着每周跑步测试的习惯?
阿斌:这是铁规矩。上周在城市绿道跑步,遇到个穿RUNM的大叔,他提了很多建议,我们当场记在手机上,第二天就开始按照建议调整了。跑者的需求藏在每一步里,坐在办公室里想不出来。
大强:城市的每条跑道都是我们的"移动客服中心"。从塑胶跑道到郊野石阶,都是天然的测试场。上个月在河边跑,踩在鹅卵石滩上发现鞋底纹路得改,现在新款的越野鞋,就是这么来的(笑)。
记者:现在大家都把RUNM称为“HOKA平替”,你们是什么感想?
阿斌:这是消费者给的最高褒奖。但我们三位创始人作为越野跑者,初衷是解决切身痛点——高端缓震鞋动辄两千元,技术却十年未突破。
记者:接下来,RUNM想给跑者带来什么?
阿斌:我们在筹划一个"青少年跑步计划",联合中小学免费提供跑鞋和教练,让更多孩子爱上奔跑。年轻人敢拼敢闯,希望他们穿上咱们自己造的鞋,跑得更远。
大雷:长远看,想建一个"跑鞋研发中心",把老手艺、新技术、跑者体验全融进去。让世界提到跑鞋,不光知道欧美品牌,也知道"中国造"——就像咱们在很多领域做到的那样,把专业性能普惠给普通人。
大强:最后想说句实在话:RUNM能成,靠的是产业链的底气、一股子不服输的劲,还有跑者对"好鞋"的朴素期待。以后大家穿RUNM跑过街头巷尾,能觉得"这鞋懂我",就够了。
(采访结束时,三位创始人又拿起刚调试好的鞋样,往跑道走去。晨光里,他们的身影与远处的厂房融在一起,就像无数个为梦想奔跑的故事缩影——平凡人,凭热爱和较真,也能跑出自己的赛道。)
【编后】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不少品牌的突围都藏着这样的逻辑:懂行的初心、扎根本土的底气、敢闯敢试的勇气。RUNM的故事,是三个跑者的创业史,更是"中国造"升级的一个注脚——当匠心遇见创新,脚下的路,自然越跑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