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南方企业新闻网 » 今日头条 » 正文

疏通堵点释放需求 做强国内大循环推动经济行稳致远

2025-07-18 08:45:00 来源:证券日报

7月16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做强国内大循环重点政策举措落实工作。会议指出,做强国内大循环是推动经济行稳致远的战略之举。

今年以来,我国将做强国内大循环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综合施策扩大内需、促进生产、畅通循环,以中国经济的稳定性和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性。

“当前以促消费为核心,部署壮大内循环,有很强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也符合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的大方向。”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下半年政策层面将推动政策落实,同时加强政策储备,适时推出新的扩内需增量措施。

内需潜力释放

今年以来,我国加大力度实施更加积极的宏观政策,以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业企业设备更新等举措为抓手,做强国内大循环。

以消费品以旧换新为例,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超介绍,消费品以旧换新方面,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力度为3000亿元,前2批共1620亿元资金已按计划分别于1月、4月下达。

从政策成效来看,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以旧换新相关商品销售额超过1.4万亿元。

随着政策持续显效,发挥稳投资、扩消费、促转型、惠民生作用,内需成为上半年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内需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8.8%,其中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为52%。

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此次会议将做强国内大循环明确定位为“推动经济行稳致远的战略之举”,凸显了在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的局面下,我国以国内大循环的内在稳定性和长期成长性对冲国际循环不确定性的决心,进一步彰显内需已成为经济安全的核心锚点。

会议指出,要找准关键着力点,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系统清理制约居民消费的不合理限制,优化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顺应居民消费需求增加多元化供给,扩大新质生产力、新兴服务业等领域投资,把内需潜力充分释放出来,不断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

“会议提出了四大具体方向,包含在做强国内大循环方面由短期到中长期的综合性战略部署。”董忠云分析称,即短期上通过破除消费限制和以旧换新政策盘活短期消费需求;中期层面,通过顺应多元化趋势加大供给端投入以实现供需匹配和消费体量实质性扩张;长期来看,通过扩大新质生产力和新兴服务业等投资布局,实现投资与消费的互动。

破解国内大循环堵点

在明确做强国内大循环具体政策方向的同时,会议要求,要聚焦突出问题,提高政策精准度和可操作性,加强部门间协同配合,汇聚政策落实的合力,加快破解制约国内大循环的堵点卡点。

“目前国内大循环的堵点主要是收入不足等问题对消费需求释放的制约。”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对特定群体进行重点帮扶,解决劳动者面临的就业和收入问题,以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

在董忠云看来,当前国内大循环的堵点集中于供需错配与流通壁垒两大领域。一方面,我国当前存在着服务消费供给有待提升和中高端商品供给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流通环节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数据孤岛等问题阻碍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

“后续应加大服务消费补贴力度,以需促产,提升服务消费供给,实现居民服务消费需求和商家服务供给在更高水平上的平衡。”董忠云建议,此外,减少地方政府对企业所得税的依赖,将从根本上消除其“重生产轻消费”的倾向,激发地方主动畅通消费循环的内生动力。

谈及未来做强国内大循环的具体措施,王青认为,增量举措可能包括增发超长期特别国债,较大幅度上调以旧换新支持资金额度,继续拓展政策覆盖范围,推动促消费效应进一步扩大。

责任编辑:蔡媛媛
分享到:

相关推荐

从“2025中国企业500强”看中国经济的稳与进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近日发布的“2025中国企业500强”榜单显示,榜单企业营业收入总额达110.15万亿元,入围门槛连续23年提升,达479.60亿元。其中,营收超千亿元企业为267家。作为观察中国经济的...【详细】

证券日报经济参考2025/09/17

宏观政策持续发力 三季度经济有望保持稳中有进发展态势

9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4%。1-8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0.5%。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同日在国新办...【详细】

中国证券报今日头条2025/09/16

透视8月经济“成绩单”:工业生产较快增长 消费潜能继续释放

国家统计局9月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前8个月,我国工业、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市场销售和进出口规模继续扩大,主要生产需求指标增速与1至7月基本相当,经济增长“稳”的态势没有改变。从8月数据看,工业、投资、消费等数据的同...【详细】

中国网经济参考2025/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