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南方企业新闻网 » 科 技 » 正文

按下“需求驱动”快进键 机器人产业迸发新动能

2025-08-06 09:41:58 来源:证券日报

这个盛夏,机器人产业热度持续攀升。8月8日,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将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幕,预计200余家国内外优秀机器人企业将带来1500余件展品,且有100余款新品首发。此前的8月2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启动全球首个机器人消费主题节日——E-Town机器人消费节,消费节期间发放专属消费券,个人购买机器人产品最高可获1500元补贴。

一系列行业盛事释放出清晰信号:从技术创新的“智慧突破”到消费市场的“需求激活”,中国机器人产业正以双轮驱动姿态,迈入全新发展阶段。

在机器人产业发展初期,“技术驱动”是行业的主流叙事,企业更多聚焦于算法优化、硬件升级等技术层面的突破。随着产业的演进,当技术逐渐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世界,商业化考验接踵而至。一些机器人在实验室环境下表现出色,但在真实应用场景中,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多样化的任务需求以及用户的个性化偏好,却显得“水土不服”。尤其是在人形机器人领域,那些在各种展会和赛事上“能跑能跳”、赚足眼球的机器人,何时能摆脱“电动玩具”标签,真正形成生产力、走进千家万户,仍是行业待解难题。

此次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的“高精尖展会+接地气消费”联动模式,正是产业加快从技术驱动转向需求驱动的直观体现。其形成“研发—应用—反馈—优化”的完整闭环,既让企业精准捕捉消费需求,也让消费者成为技术迭代的参与者。以消费侧需求反哺研发端,让技术突破不再是实验室里的孤芳自赏,而是带着明确的市场指向性。

而在会场之外,如何推动机器人产业在技术热潮中找到真实需求,加快商业化落地?笔者认为,可从政策端护航、消费端激活、产业端深耕三个维度构建完整生态,实现市场需求与技术创新的共振。

在政策端构建需求生态方面,需完善“需求牵引创新”的长效机制。可推动“首购首用”政策,对首次采购国产创新机器人产品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鼓励医院、学校等公共机构率先试用新技术;建立“需求对接平台”,定期发布农业、医疗等领域的机器人应用需求清单,引导科研机构与企业精准对接。更重要的是推动标准体系建设,如明确家用服务机器人的安全标准、工业机器人的接口兼容性规范,让需求在有序竞争中释放——当企业不再为适配性问题重复投入,就能将更多精力用于满足核心需求,形成“需求升级—技术迭代—产业壮大”的正向循环。

在消费端激活潜在需求方面,除了直接的补贴政策,更需打破“机器人=高端消费品”的认知壁垒。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消费券政策已迈出关键一步,未来,可通过场景化体验让消费者感知机器人的实用价值。比如,在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设置陪伴机器人体验区,让老人直观感受智能护理的便捷;在商场亲子区布置教育机器人互动装置,让家长看到科技对儿童启蒙的助力。同时,针对家庭消费的中小型机器人产品,可推动建立“试用—购买—售后”的全链条服务体系,降低消费决策门槛,让“需要”转化为“愿意买”。

在产业端深挖场景需求层面,需摆脱“为技术找应用”的惯性,转向“从场景定技术”。制造业中,不同生产线对机器人的精度、柔性要求差异显著,企业可联合车企、电子厂商等下游客户共建“场景实验室”,针对具体工序定制机器人解决方案。服务业场景更需“贴身定制”,比如,餐饮行业的送餐机器人需适应复杂的桌椅布局和突发避让需求,物流行业的分拣机器人要能识别异形包裹并优化路径规划,这些细分需求的突破,往往能催生新的产业增长点。

总之,当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消费市场加速觉醒、技术创新靶向突破形成合力,中国机器人产业不仅有望在全球价值链中实现位势跃升,也会将“让机器人更智慧,让具身体更智能”的美好构想转化为生动现实。

责任编辑:蔡媛媛
分享到:

相关推荐

人形机器人赛道具备“长坡厚雪”特质

技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A股市场的“科技叙事”逻辑日益清晰。针对人形机器人这一热点板块,《证券日报》记者近日专访了方正富邦信泓混合基金基金经理李朝昱,他从投资视角分享了自己对这一热门赛道的洞察与思考。三大因素共同作用当...【详细】

证券日报科 技2025/09/17

马斯克100万台KPI再度催化人形机器人量产节奏

特斯拉9月15日提交至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文件显示,公司CEO马斯克于9月12日买入超250万股特斯拉股票,总价值约10亿美元。此前,特斯拉董事会向马斯克提出一份全新的薪酬方案,潜在价值接近1万亿美元。根据协议,特斯...【详细】

中国网科 技2025/09/17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迎关键节点 A股公司“闻风而动”

“下周将在特斯拉内部与各部门开会,重点关注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系统、擎天柱(Optimus)机器人生产计划以及车辆生产和交付。”9月16日,特斯拉CEO马斯克在社交平台上透露的行程,点燃了大洋彼岸市场对机器人概念的热情...【详细】

中国网企业要闻2025/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