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 丽
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高光时刻。资本热度攀升,各类展会轮番登场,国内外企业争相亮出“钢铁伙伴”的最新成果。然而,热潮之下更需冷思考。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里的璀璨明星,到真正走向广阔市场,绝非仅靠技术突破就能一蹴而就。
笔者认为,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处在从“小规模试水”迈向“规模化应用”的关键过渡期,亟须从技术驱动转向市场驱动,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创新,从技术竞赛走向生态共建,从而更好地实现从“钢铁伙伴”到“产业支柱”的跨越。
首先,以需求为锚点,破应用之关。长期以来,人形机器人产业存在部分企业沉迷于参数竞赛、却忽视市场真实需求的情况。要实现规模化应用,相关产业链企业需放下身段,深入工业巡检、仓储物流、医疗陪护等刚需场景,以“小切口、深应用”的策略,在真实环境中打磨产品,积累数据,反哺技术迭代。同时,企业可以探索创新商业模式,降低用户使用门槛,让技术不再高不可攀。
其次,以生态为纽带,破系统之壁。人形机器人产业涉及硬件、软件、算法、场景等多个环节,单靠企业自身难以实现全链条突破,这就需要产业链上下游拧成一股绳。例如,企业应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联合实验室,加速前沿技术的转化;与零部件供应商深度绑定,合力攻克高精度伺服电机、精密减速器等关键环节;与垂直行业企业共同开发和探索方案,提升产品适配性。只有形成1+1>2的聚合效应,方可为人形机器人的规模化发展筑牢根基。
最后,以价值为根本,破盈利之局。资本是产业的助推器,但绝非永动机。当资本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企业应将发展的重心从追逐估值转向创造价值,一方面,要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降低成本,让“用得上”和“用得起”画上等号;另一方面,要深耕细分市场,打造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唯有实现自我造血,企业才能在漫长的产业长跑中行稳致远。
这场关乎未来十年的产业突围战,需要的不仅是技术的勇气,更是战略的智慧。人形机器人的未来,不应是几家巨头的技术秀场,而应是全产业链的生态共建。唯有如此,人形机器人产业才能真正成为驱动社会进步的“新质生产力”。
技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A股市场的“科技叙事”逻辑日益清晰。针对人形机器人这一热点板块,《证券日报》记者近日专访了方正富邦信泓混合基金基金经理李朝昱,他从投资视角分享了自己对这一热门赛道的洞察与思考。三大因素共同作用当...【详细】
特斯拉9月15日提交至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文件显示,公司CEO马斯克于9月12日买入超250万股特斯拉股票,总价值约10亿美元。此前,特斯拉董事会向马斯克提出一份全新的薪酬方案,潜在价值接近1万亿美元。根据协议,特斯...【详细】
“下周将在特斯拉内部与各部门开会,重点关注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系统、擎天柱(Optimus)机器人生产计划以及车辆生产和交付。”9月16日,特斯拉CEO马斯克在社交平台上透露的行程,点燃了大洋彼岸市场对机器人概念的热情...【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