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南方企业新闻网 » 专 栏 » 智库 » 正文

平衡好三方面因素 促机器人产业行稳致远

2025-08-09 10:34:43 来源:证券日报

人形机器人灵巧地组装精密零件,农业机器人展示果实采摘的毫米级操作,护理机器人已能完成80%的老年公寓日常服务流程……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一系列场景折射出机器人产业发展新趋势:技术突破正从实验室走向多元应用场景。当前,我国机器人产业稳居全球第一梯队,下一步,如何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胜势,如何以场景创新激活发展新动能,对于产业链各方而言至关重要。

笔者认为,我国从机器人大国迈向机器人强国,需要一场深刻的“场景革命”。

机器人产业需平衡好三方面因素,构建更为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生态。

首先,聚焦细分场景,让前沿技术更好对接真实市场需求。

部分人形机器人能完成高难度舞蹈,却难以胜任家庭护理中的端茶倒水工作。这背后存在技术研发与市场需求错配的问题。

对此,企业可建立“需求工程师”队伍,深入工厂车间、医疗养老等一线场景,将用户痛点转化为技术参数。例如,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上海某机器人企业通过3个月在医院蹲点,开发的输液机器人已落地全国200家三甲医院。

其次,弥合成本与价值断层,让用户真正用得起“好产品”。

工业机器人操作精度可达微米级,但对于众多中小企业而言,高昂的价格却是一道使用门槛。一线市场的反馈表明:成本与场景价值匹配,技术才会更有生命力。

对此,建议产业链加速形成商业化闭环,通过零部件国产化降低硬件成本,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开发模块化解决方案,让中小应用企业用得起、敢尝试。目前,多地已成立机器人创新中心,各方应加快集聚区域产业优势,开展联合攻关。

最后,立足国内布局海外,建立产品标准互认体系。

当前,我国机器人标准工作体系已初步构建,中试、检测、认证等服务体系加速布局,技术、应用、标准均逐步“出海”。在笔者看来,下一步应推动国内标准与国际接轨,重点在具身智能、人机协作等新兴领域抢占标准制定先机。建议产业链企业联合发起专项“出海”行动,联合海外企业建立机器人互认体系,推动安全标准、测试方法成为区域共识。同时,头部企业可以建设海外“场景实验室”,反哺国内技术升级。

笔者认为,当企业以“工匠精神”深耕场景细节、政策以“滴灌思维”精准支持产业,机器人产业链将在全球版图上刻下更深的中国坐标。

责任编辑:蔡媛媛
分享到:

相关推荐

机器人加速进社区 物管行业探索“人机共生”新图景

AI与机器人技术加速落地,社区服务正被重新定义。日前,在第二十三届中国(北京)国际城市建设博览会现场(以下简称“城博会”)现场,《证券日报》记者看到,外墙机器人、清洁机器人等产品集中亮相,吸引了大量观众驻足。有物业企...【详细】

证券日报科 技2025/11/11

从“非常”到“日常” 人形机器人渐成消费新宠

人形机器人成为今年“双11”的新主角,例如,单价9998元的500台人形机器人“小布米”两天售罄,加速进化公司2.99万元起的人形机器人Booster K1在发布后的20分钟内被一扫而空。人们抢购的不仅是一台机器,更...【详细】

证券日报科 技2025/11/07

人形机器人的未来该怎么走

人形机器人,这个曾经只存在于科幻作品中的角色,如今正快步走向我们的现实生活。它不仅是全球科技竞争的新焦点,更被认为是推动未来经济发展的全新引擎。面对这样一个技术复杂、产业链长的领域,我们该如何把握它的未来?答案是:必...【详细】

人民日报海外版科 技2025/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