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南方企业新闻网 » 产 业 » 金融 » 正文

实探险企2026年“开门红”:主打产品生变 长期留客能力待检验

2025-11-14 08:28:07 来源:中国证券报

“我们公司的‘开门红’活动已于11月正式启动,‘开门红’期间主推两款分红险产品,额度有限。”某中外合资寿险公司代理人文女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近日,多家险企陆续启动2026年“开门红”,分红险成主打产品。尽管近年来保险行业在淡化“开门红”概念,但这一营销传统仍在延续。业内人士认为,仅靠短期的营销活动无法满足客户需求,还易滋生销售误导等乱象,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未来险企需把经营重点转向提升客户服务体验、增强客户黏性,实现从短期促销到长期留客的转变。

分红险成主流

文女士告诉记者,公司“开门红”期间主推的两款分红险产品,一款正在销售,另一款将于12月1日开始销售。两款产品的起购门槛不同,在缴费期结束的第二年可以开始部分领取现金。

记者注意到,在此轮“开门红”期间,分红险产品成为险企的主打产品,传统的增额终身寿险、年金险等固定收益型产品已较为少见。多位保险销售人员向记者表示,“开门红”期间推出的分红险产品保底利率为1.75%,还有一部分浮动收益,整体利率不低于3.2%。

比如,中国人寿推出国寿鑫鸿福养老年金险(分红型),新华保险推出盛世荣耀庆典版终身寿险(分红型),平安人寿推出平安御享金越(2026)终身寿险(分红型)、平安御享金越年金保险(分红型)、泰康人寿推出鑫享世家2026终身寿险(分红型)、友邦保险推出传世充裕年金险(分红型)等。

对于险企主打分红险的原因,北京排排网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帆认为,这是市场策略与产品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分红险“保证利益+浮动红利”的设计,既满足了客户在低利率环境下对资产增值的期待,又通过“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为险企提供了更大的经营灵活性和资产负债匹配空间。这种潜在的增值预期对客户具有较强吸引力,使其成为险企冲刺规模、快速抢占市场的较好工具。

险企花式揽客

在“开门红”期间,多家险企通过降低投保门槛、提供更高收益率、附赠增值服务等方式来吸引客户。

多位保险代理人提到,“开门红”期间推出的产品为限时销售,即在指定时间内购买可享受优惠。比如,某中外合资险企的一款分红险产品将起购门槛由20万元降至10万元;另一家险企的产品缴满300万元总保费可对接该公司的养老社区权益,“开门红”期间这一门槛降至200万元。

“开门红”是保险行业年度营销的重头戏,期间的业绩在全年业绩中占有较大比重。在业绩压力下,部分险企的营销活动可能发生异化,例如通过夸大宣传、模糊条款、捆绑销售等行为提升业绩。业内人士认为,部分险企的营销活动在短期内虽能刺激销量,但长期来看容易滋生销售误导,引发退保纠纷,最终损害的是行业信誉与消费者权益。

事实上,监管部门早已关注到“开门红”期间的销售乱象。2023年10月,金融监管总局向人身险公司下发《关于强化管理促进人身险业务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规范与“开门红”相关的销售行为。

提供综合服务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消费者保险意识逐步提升,传统靠短期营销来吸引客户的方式难以持续,未来保险公司需适应市场变化,通过“产品+服务”的深度融合,满足客户全方位的保险保障需求。

近年来,多家险企不断进行业务探索,它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保单销售,而是积极向健康管理和养老领域延伸,通过整合医疗、康复、护理等资源,为客户提供“产品+服务”的综合解决方案。

杨帆表示,保险公司要长期留住客户,核心在于从产品销售思维转向客户经营思维。这要求险企构建覆盖客户全生命周期的产品体系,动态满足客户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保障与储蓄需求;同时,将提升客户服务体验置于战略高度,尤其要优化理赔这一核心环节,做到高效、透明、有温度,并整合健康管理、养老服务等增值资源,打造差异化优势。此外,通过数字化工具实现便捷、个性化的互动,与客户建立基于信任的长期伙伴关系,才能将一次交易转化为终身信赖。

责任编辑:蔡媛媛
分享到:

相关推荐

杨梅“抢鲜”背后 中国农产品流通打响“减损战”

如果从云南运送一筐杨梅到广东,可以采用三种方式:产地批发市场运输至销地批发市场,再通过农贸市场到达消费者;合作社或龙头企业运输到销地批发市场,再通过商超到达消费者;产地批发市场或龙头企业、合作社运输到集散批发市场,再...【详细】

证券日报食品2025/11/18

保险机构以“耐心资本”赋能科创企业做大做强

科创企业往往遵循技术生命周期和企业生命周期双重演化路径,离不开孵化并伴其成长的土壤和长期资本支持。作为中长期资金的代表之一,保险资金具有鲜明的“耐心资本”特点,与科创企业对穿越周期的需求形成天然的匹配。“十五五”规划...【详细】

中国证券报金融2025/11/17

险企App迎“花式升级” 场景突围正当时

险企开发的App正从单一的理赔端口,化身为触手可及的“健康伙伴”与“生活管家”。11月16日,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险企App在实现“保险交易”的基础上,更倾向于提供高频的、持续的服务互动。例如,中国人保App首页新...【详细】

北京商报金融2025/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