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近几年的双十一呈现出“冷清”的状态,但不管是平台还是企业,仍然热衷于在这一关键的促销节点,通过让利的方式做大规模。然而,今年的冷清,却不仅仅体现在消费者的理性上,更体现在平台与商家的冷静上。不少消费者发现,今年双十一的促销热度不再浓烈,补贴力度也在收缩,甚至惯例的双十一晚会也开始停办。
以上迹象,如果仅用“消费不振”来解释,难免苍白和表面。业内人士指出,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结构性的力量正在发挥作用。尤其是“电商税”成为了今年被频繁提及的关键词的情况下,电商的大促逻辑,甚至是经营逻辑,都发生了重大改变。
2025年,电商行业的大事件莫过于电商税的征收。然而,尽管被称为“电商税”,但从根本来看,却并非专门针对电商的新税种,而是针对电商经营行为、交易流水以及身份信息等进行严格的、系统性监管的制度升级。
国务院发布的 《互联网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规定》(810 号令)规定,淘宝、京东、拼多多、抖音、以及一些跨境电商平台(例如速卖通、SHEIN 等)必须按时向税务机关报送平台内商家和从业者的收入、身份等涉税信息。与此同时,“金税四期”系统的大规模推广,使得税务机关获得了更强的数据处理能力,可以对平台交易流水、发票开具、商家申报等信息进行穿透式比对。这意味着,电商税并非新增税种,而是将电商纳入和实体经济一致的税收体系。
过去由于在线交易链路不透明,平台流水难与申报收入一一对应,电商在征管上形成了天然洼地,导致不申报、低申报、个人收款、灰色代账等现象普遍存在。随着《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规定》和金税四期的实施,税务机关获得交易、流量、资金的穿透式数据链路,电商行业逐渐迈入看得见、算得清、查得动的合规时代。
在电商税的全面执行之后,过去商家以部分收入申报、流水不全入账的方式难以持续。与此同时,部分大促的传统玩法可能会造成财务数据异常,不仅影响平台账户健康,还可能成为税务问询触发点。更关键的是,电商商家需要重新计算成本结构。税务合规意味着,商家需要有真实利润支撑税负,同时财务的核算成本以及合规成本会有所上升。这将导致低毛利的经营模型难以持续,电商商家需要通过盈利能力提升生存空间。
在电商十多年的发展中,双11是中国电商最重要的年度大促,其重要程度甚至超过了销售本身。然而,今年双11的冷清程度不仅不如去年,不如不如今年的618。在电商税背景下,一些商家在今年双11放缓节奏,不再以极端让利暴增流水,而是更加谨慎地衡量大促产出和税负成本。与此同时,平台本身的策略也在改变,开始下调对大促的依赖,比起满减、补贴,可能更重视精准营销、分层策略,以及长期客户价值。消费端对双11的参与感和紧迫感有所消退,越来越关注消费理性。
双11的“冷清”并非业绩下滑的简单反映,而是电商行业在新监管框架下主动对冲风险、回归经营本质的必然结果。
尽管近几年的双十一呈现出“冷清”的状态,但不管是平台还是企业,仍然热衷于在这一关键的促销节点,通过让利的方式做大规模。然而,今年的冷清,却不仅仅体现在消费者的理性上,更体现在平台与商家的冷静上。不少消费者发现,今年双...【详细】
“以前看着部分同行靠偷漏税压低成本、低价抢单,我们合规经营反而没优势,心里别提多憋屈了。现在税务规范,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终于能靠产品力和服务力说话了。”一位生活用品企业负责人感慨道。随着2025年10月31日前《...【详细】
国家邮政局近日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10月21日至11月11日,全国邮政快递企业共揽收快递包裹139.38亿件,日均揽收量达6.34亿件,是日常业务量的117.8%;旺季单日业务量峰值达7.77亿件,刷新单日业务量纪录...【详细】